平遥长升源黄酒电话「山西平遥县长昇源黄酒原料是五谷之一的黍北方黄酒的古老遗存」

长昇源黄酒是平遥特产,历史悠久、味道甜厚,是山西本土黄酒的代表,现已被列为省级非遗名录。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酒类之一,我国已经有三千年的酿造历史了。历史上山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河北以及北京等地,都出产上好的黄酒,不同的是南方黄酒主要以糯米、大米为原料,北方黄酒以小米、黍米为原料。开业于明代的北京柳泉居过去就是一家黄酒馆,主要售卖北京、山东、山西、绍兴四种黄酒。不过明清以来,特别是清中期以后,北方黄酒阵地逐渐被烧酒取代,这和人口的增加、人均消费水平下降有直接关系。现在北方黄酒已是末路黄花,知名品牌屈指可数,曾经作为黄酒大省的山西也仅剩了代县黄酒、平遥黄酒、杏花村黄酒等少数几种。

长升源黄酒。

长昇源位于平遥县城中心的市楼下面,房子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,门前文物保护的牌子上写着“长昇源炉食铺旧址”,炉食铺是山西特有的叫法,过去主要经营炉子里烤出来的食品,如糕点、烧饼、炒货、油茶,兼营黄酒、陈醋、酱油等等。长昇源前身叫聚昇源,老铺开业于明崇祯年间,后来几次易主传到了郭氏一家手里,传说庚子年慈禧西行至平遥曾品尝过他们家的点心、喝过黄酒,不过这都是民间传闻了。2004年第一次到平遥时,我就曾在市楼旁买过长升源黄酒,当时只是晚上过去买点儿啤酒,店里伙计说他们家是做黄酒的,可以尝尝。

经典的长升源酒瓶子。

那会儿我们还没怎么接触过北方黄酒,于是买了两瓶去对面儿小饭馆喝,这个酒属于甜型黄酒,糖度很高,酒龄不长,但由于原料用的是黍子,所以即使新酒也有一种独特的厚重气息。黍子是传统五谷之一,曾是中原地区最古老的粮食作物,也叫大黄米,种植历史超过一万年,黍米磨成粉是糜子面,陕北的黄馍馍就是用它蒸出来的。现在北方地区的小米古人叫粟,种植历史约为七千年。小米与黍米的不同点在于,黍米颗粒大,蒸出来有粘性,手感类似糯米,所以也叫黄糯米,是大部分北方黄酒的上等原料。

2004年的平遥南大街。

话说2010年早春,北京有个出版社约稿做一份平遥手绘图册,于是我借机跑到平遥县住了一个多月,算是深入了解了一下县里的风土人情。平遥1998年被列为世界遗产,是国内较早的入选城市,不过相对于丽江、拉萨这些热点,平遥一直比较低调。我当时住在北门附近的锦福堂大院,这家人是2000年前后从汾阳搬来的,之前是跑长途的,后来买下了这个小院。我把他们家西屋包了一个月,白天蹬自行车去附近采风,傍晚回来和房东一家人吃饭,菜的花样不少,但几乎都是主食做成的,青菜极少,大部分都蘸着醋吃。

住处锦福堂。

过了几天,北京那边的亲友团开始陆续抵达,当时大家都年轻没事儿,于是三四拨儿人把这里当成了驻平遥临时办事处。每天晚上,我们都在火炕上架个小炕桌,摆上冠云牛肉、花生米、碗托、沙棘拍黄瓜、西红柿、莜面栲栳栳,弄个酒壶温上黄酒,感觉平遥也就这么几种本地小菜。这伙人里最能喝的是个姓何也思答儿的回民哥们儿,头一天喝完酒,他拿着酒瓶子转着看了半天说,这个正面是慈禧太后我认识,背面这老爷子是慈禧老伴儿么?我说这是长昇源的老掌柜,酒瓶子上几个字也是人家写的。

长升源匾额,由老掌柜郭怀仁先生题写。

老爷子叫郭本仁,是长昇源炉食铺老掌柜的,那会儿已经八十多岁了,每天我们去买酒时候,老爷子都站在柜台后面,戴着个礼帽,一手拿着烟,一只手拿着毛笔在柜台旁边的方桌上写字,显得威风凛凛、个性十足、非常有派。老爷子一般写三个字抽一根烟,一天抽好几盒,怹的口音是浓重的平遥话,但不难懂。后来慢慢混熟了,怹写完字就回头问问我,你不画画的嘛,看我写的怎么样,这屋里所有字都是我写的,很得意的样子。长昇源是个前店后厂的格局,前面是门脸,往里走是堂屋,再里面是酒厂和酒窖。由于要保持恒温环境,发酵的那几间屋子一直热气腾腾地生着火,院子里则晒着酿酒的大黄米。我们每次买的都是19块钱一瓶的普通黄酒,味道很甜而且粘稠挂杯,喝一瓶就饱了。

平遥手绘图。

后来何也思答儿也经常来找慈禧老伴儿聊天。

“这是个外国人啊?”老爷子扶着眼镜看了看他说。

“我就是北京人,住牛街,我们家现在改姓何了。”

“你这小子能喝,你能把我们家酒都喝了么?”

“主要是喝不起!”他媳妇说。

店里挂的老照片,郭怀仁老先生,站柜台就像站讲台似的。

郭本仁老先生解放前是长昇源炉食店的少东家,不过从小就喜欢读书,对于经营铺子没啥兴趣。从平遥中学毕业后,怹就把家里铺子关了,自己跑到外面学校当了老师,长昇源就此歇业,平遥黄酒也销声匿迹,炉食铺原址成了平遥医院的药店。1994年,平遥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,但是本地特色的手艺大都消失殆尽,于是当地政府找到郭本仁,希望他重新恢复长昇源炉食铺,把黄酒也恢复起来。1995年,这个市楼旁边的老房子重新归还了郭家,并挂上了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。时隔四十多年,郭老爷子在山西省内转了一圈儿,最后还是当了炉食铺掌柜的。

2004年,从市楼上拍的南大街。

关于传说中的独家秘方其实也没什么的,老爷子跟我们说,就是用料好一点,发酵时间充足,别兑水。酒铺产量虽然不高,但老先生也不太在乎这点收入,家里孩子都各有各的工作,柜上打理的是他的儿子和儿媳妇,现在老爷子每天往柜台一站就是招牌,抽烟、喝酒、写毛笔字,一副逍遥世外的样子。

2016年的平遥市楼。

没想到后来我们还真把他们家酒喝断档了,那是连着几日降温下雨,天气阴晦,酒铺在晒料上出了点问题,19块钱的便宜酒真的不幸断货了。何也思答儿跑到里屋看了看说,这不缸里还有么?那都还没满月呢,柜上说。我们临走时去和老先生告了个别,怹叼着烟说,我算了算,你们一伙人四十天喝了一百多瓶,可以当最佳顾客了,哈哈,等下次再来喝!等我们六年后再路过平遥时,老掌柜和他老伴儿都已不在了,据说老两口是前后脚没了。虽然这个结果并不意外,但看到柜台里再没有那个叼着烟写字的老头了,心里还是很失落。

——2021 08 09

展开阅读全文

页面更新:02-10

标签:

推荐阅读:
友情链接:
免责声明:

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,仅用于学习交流。如有版权问题,请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

© CopyRight 2020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 Powered By 懂视觉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