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

人类学家、牛津大学教授罗宾·邓巴曾提出过一个广为流传的“朋友圈定律”,即“邓巴数字”理论,也叫150定律。

意思是人类的智力水平,所能支撑的社交网络人数上限是148,约等于150人。

因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,所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维持在150人的稳定社交网络里。

一旦,超出这个界限,就会超出人们的认知极限,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。

作家苏岑曾说过:

“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。

若他们走进不了你的内心,就只会把你的生命搅扰得拥挤不堪。”

深以为然。

朋友不需要太多,情投意合就好。

只有经营好自己的“朋友圈”,才能生活舒适而不“拥挤”。

朋友也会“分等级”

把精力留给值得的人

有人说:

“微信虽然只是一个社交软件,但往往能从朋友圈里,鉴别出人际关系的等级。”

细想之下,确实如此。

微信通讯录添加的好友越来越多,但常联系的却很少。

当你发了一条新的朋友圈后,有人只是划过,看见犹如不见。

而有的人会看后点个赞,关系更近的,还会很用心的评论互动。

无论是“点赞之交”还是“评论之交”,你的朋友都在分等级,远近亲疏,一条动态就可检测出来。

朋友阿怪有一位关系很要好的朋友,这位朋友从不在朋友圈里给他点赞,却和其他朋友互动的很开心。

以至于,他每次看到他们互动就会感到难受和尴尬。

并且,还会不停地思考朋友不给自己点赞的缘由。

时间一久,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。

事实上,阿怪认为的好朋友之所以不给他点赞,不过是因为他不在那位朋友的特别关注里。

人与人之间相处,不是你把别人当好友,别人也会把你放在同等地位的。

心理学上有个“梳毛”理论。

意思是在猴群里,猴子们表达亲密的方式,便是为同伴梳毛。

然而,梳毛会占据猴子大量的时间,每只猴子大概要花费10%的时间。

如果需要经营的亲密关系太多,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梳毛,维护关系。

所以,我们才要把有限的精力,留给朋友圈里的好友“梳毛”。

把朋友圈里的朋友分等级,并不是冷漠无情,而是只想把自己的生活分享给自己在乎的人。

一如,蔡康永说过:

“跟我无关的事少烦我,我得把精力留给我重要的人。”

唯有把朋友分个轻重,能把精力留给重要的人,你的人生才不会那么累。

朋友也需要界限

不要靠太近

曾在微博上,看过一个热门话题:“你为什么秒删朋友圈?”

底下,有个高赞回答说:

“害怕在朋友圈里诉说自己的心情后,别人会闯入自己的私人领域。”

我们发朋友圈有时只是为了宣泄情绪,但往往还会引起更多的“麻烦”。

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。

有个男生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分手了,在辗转反侧之下,他发了一条朋友圈:“可惜,余生不是你。”

发完之后,他就觉得不太妥,便立即删掉了。

可还是被朋友看到了。

有人私信问他为什么分手,有人恭喜他恢复单身,还说觉得他女朋友配不上他。

甚至,还有人想给他介绍新的女朋友。

这让原本就很难受的他,变得更加难受。

人生在世,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人生至暗的时刻,也曾有过想要和他人分享的念头。

可偏偏,有些事情无可奈何,又难以言语,而有些事情是伤疤,无法揭给他人看,只能自己扛。

诚如,黑塞曾说过的:

“我们来自同一个深渊,然而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,试图跃出深渊。

我们可以彼此理解,然而能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。”

所以,如果发现好友删了朋友圈,就不要去追问了,给他留点私人空间。

几个月前,刘亦菲在某杂志上表示,自己已经9年没有更新朋友圈了。

而她之所以,不更新朋友圈,不是因为失去了分享欲。

而是,不想让别人过多地干扰自己的生活,想拥有自己不被打扰的心灵栖息地。

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里,有个效应叫“刺猬效应”。

指的是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,但却要保持一定距离,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。

与人相交,也是如此。

离得太近,容易越界,产生不快,而相隔太远,又容易生疏,渐行渐远。

最好的距离,是我们待在一起,不说话,也觉得很美好。

人生路漫漫,请收起你的好奇心,别肆意窥探朋友说不出口的秘密。

给彼此留点距离和空间,在一旁默默陪伴就好。

用最好的自己交友

过往不必深究

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在一次演讲里说过:

“有超过一亿人,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。”

到底是什么原因,让这一亿多人把朋友圈设置为3天可见?

曾在豆瓣上看过一个网友的日记。

网友说,以前她朋友圈没有设置可见天数。

直到有一天,她朋友圈加了一个客户后,她果断把朋友圈设置为3天可见。

原来,那个新加的客户竟给她几年前的朋友圈点了赞,还留了言,并且还主动谈论她的过去。

突然间,她意识到自己的过去,竟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客户面前。

以至于,她一想到以后还要和客户对接时,就尴尬到不知如何自处,便决定把朋友圈设置为3天可见。

《功夫熊猫》里有句台词:

“昨日已成为过去,未来充满可能。”

很多时候,朋友圈分享的不过是当时的心情,只有发布那一刻有意义。

时过境迁后,再回看,当初那种心情早已不再。

把过去的朋友圈锁起来,并不是觉得过去的自己有多差。

而是,有些过往不忍心删除,却又不想让新的朋友过多参与。

只想给过去的喜怒哀乐,加把锁,让过去永远停留在过去。

更何况,世事瞬息万变,人也是会向上生长。

现在的认知早已不同先前,可能过去喜欢的东西,现在未必会喜欢,也许以前不能接受的人事物,现在却能欣然接受。

行走在人世间,我们都希望用最好的一面去结交朋友,遇到志同道合的人。

当你成长时,你的朋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,懂你的人陪你一起走,不懂你的人,也会悄然退场。

往后余生,没事多提升自己,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当你优秀时,你才能遇见同样优秀的朋友。

朋友圈里,装着你的圈子

有句话说:

“时间把人划分成一个又一个圈,只有永远和你站在同一个圈子里的人,才能成为你可以守护一生的朋友。”

对此,我深表认同。

前些天,有位朋友向我倾诉了一件很暖心的事情。

她说,自从大学毕业后,和相谈甚欢的朋友们,因为各种缘由,而各奔东西。

每次聚会,总有人缺席,很少能够欢聚一堂。

但有一次,远在他乡的她只是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想吃家乡的特产。

没想到,其他好友都在这条朋友圈下面表示要给她寄特产。

此时,她才恍然惊觉尽管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已经很久没有见面。

但不管工作再忙,他们也会在彼此的朋友圈里互动,就好像他们从来不曾分离过。

很多时候,朋友圈里的一个点赞或是评论,拉近的不仅是我们的心,还有我们的关系。

其实,朋友圈就是一个大型的社交场合,把共同好友围成一个圈子。

而发朋友圈就像圈子里的朋友们坐在一起聊天,其中一位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状况。

共同好友们可以通过点赞、评论参与互动,让感情细水长流。

而从来不参与互动的共同好友,也会因为时间的流逝,而彼此渐行渐远。

就像《半山文集》里有句话说:

“上了年纪才知道,被岁月打败的,不过是假和虚伪。

真的,始终会存留下来。”

朋友圈里,装着你的圈子。

它让我们知道,真正的友谊是经得起岁月的考验,友谊之花不会轻易凋谢。

它让我们明白,即使我们天各一方,却互相惦记。

它让我们安心,因为即使生活再苦再难,也有朋友陪伴。

余生不长,好好珍惜那些还能在朋友圈里一起互动的共同好友。

作家贾平凹说:

“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,你为名为利的奋斗历程就是朋友的好与恶的历史。”

世界很大,人口很多,相遇很难,相交更难。

所以,我们才要学会将朋友分等级相处,把精力留给值得深交的朋友;

懂得在朋友圈之外,给自己留点空间和余地,才会相处不累。

明白在尊重过往的同时,要不断地提升自己,遇见更好的朋友。

点个【在看】,往后岁月,愿你能学会经营自己的朋友圈,与圈里的朋友们共享人生曼妙的时光。

与朋友们共勉。

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
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关闭朋友圈?

  太多的人与人之间,只不过点头之交,甚至见都没见过,或者也就说过一句话,说完也忘了删掉,就留在了几百几千人的通讯录里,找也找不见,但是你发的所有的内容都会被他们看见。

  现在大家都学会了截图,你以为发布的内容挺好玩的,但保不齐成了一个大热点新闻的段子。以前老见人晒孩子,现在也越来越少了,因为实在是太不安全了。

  有个朋友生了混血的孩子,觉得好玩,晒了几张在朋友圈。没多久,我就看到一个群里有人拿她孩子的照片说是自己孩子,当时我都惊呆了。还有朋友在朋友圈晒了自己的前后照,今年初我见一个减肥广告里用了她的照片,而她知道后也完全懵了。

  越来越多的陌生人都在朋友圈里,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谁,也没来得及屏蔽,而他们却能看到我们的一举一动、吃喝拉撒、喜怒哀乐,想想也是有点恐怖了。

低头族,抬起头。

  昨天,听到车里的广播号召了一件事:低头族,抬起头。瞬间一机灵。

  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,基本上所有的人所有的时间都在刷手机,而刷朋友圈更成为了消磨时间的重点。每天无聊的时候等着朋友圈按钮上的小红点,一有更新就刷一下。

  我周围的不少人都已经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,因为把过多的时间消磨在朋友圈,让内心感觉痛苦又后悔,甚至于让自己感到无力和无能。平时口口声声说自己特别忙,没时间学习,没时间相亲,但朋友圈刷起来一点都不手软。

  我也关闭过几次朋友圈,但没多久又忍不住打开了。有时候就是想发点什么,其实这是一种害怕别人不关注自己、不知道自己的小心理罢了。

  现在,我不会再为了小红点的出现而刷朋友圈,也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了,也有时间学习看书上课了,也看不到别人过得比自己潇洒了,非常爽。

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

  最近一段时间翻朋友圈,发现好多人都消失了。开始以为是不是我太不要脸了,都删了我了。

  结果打开还是能看到一两条信息,但也就那么几条就没有了。不可能大家都闲得删了自己的朋友圈,只可能是关闭了。

  我下载了新的微信,果然新增了只允许朋友查看自己近三天的内容。我自己也在前不久只允许展示半年的朋友圈,其他全部关闭了。

  其实,不是大家不看朋友圈了,而是不想看了,也不想发了,心累。

本以为能过上高效人生,结果过上了越来越萎靡的人生。

  去年特别提倡碎片化这个概念,很多人趋之若鹜,简直是让自己过上高效人生的圣经。但实践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了,碎片化的学习,不仅让自己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找不着北,同时也把自己整块的时间都碎掉了。

  更重要的是,现在太多东西手机上可以搞定,于是,上下班路上、等吃饭的时候、排队的时候都拿出手机看两眼。最后,碎片化学习了多少不知道,反倒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了。

  手机依赖症是个太可怕的事情了,不仅消耗了时间,更吸走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和精气神。就拿我自己来说,如果今晚没事儿躺着刷手机,通常能刷到睡觉的前一刻。

  本来打算一晚上看看书上上课,结果什么都没看,还特别累,身体累眼睛累,睡觉的时候心里还特别懊恼。但看了一晚上手机里的碎片化信息,得到了什么呢?什么都想不起来。

  注意力分散了太多,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,碎片化信息的真假程度也越来越难以辨认。本以为能靠科技进步过上高效人生,结果过上了越来越萎靡的人生。

陌生人越来越多,发朋友圈越来越不安全。

  朋友圈里一定是朋友吗?太多的人已经涌入了朋友圈,800里开外的小卖店收钱也加个微信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好朋友没坏心,自己发的内容也不想让所有人都看得到。

  经历了碎片化学习的谎言,现在越来越多地给自己制造整块的时间来做事,尽可能地少关注手机。比如说:

每周末给自己制定下一周的日程表,详细写好每天都要去做什么。带孩子,上课,学习,读书,写文章,什么都不耽误。

利用番茄学习法工作,每25分钟休息5分钟。

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,涉猎不同的领域,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。

手机打开声音,有响声的时候再看。没声音提示就不要看手机,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以外的地方。

每年给自己找一些大目标,比如读一个学位,装修,上十门课程等等。

返璞到十年前没手机的生活方式里,用笔记录生活,而不是用手机记录,可以看到自己现在写字有多丑。

读书读书读书,不是用手机读书。

  科技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,但也惯出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坏毛病。自控能力差的时候,就用最简单的办法来强制自己试试看。

  用手机做有价值和有用的事情,而不是无尽地消磨自己的精气神。

  我们一起,共勉吧。

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
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关闭朋友圈?

  太多的人与人之间,只不过点头之交,甚至见都没见过,或者也就说过一句话,说完也忘了删掉,就留在了几百几千人的通讯录里,找也找不见,但是你发的所有的内容都会被他们看见。

  现在大家都学会了截图,你以为发布的内容挺好玩的,但保不齐成了一个大热点新闻的段子。以前老见人晒孩子,现在也越来越少了,因为实在是太不安全了。

  有个朋友生了混血的孩子,觉得好玩,晒了几张在朋友圈。没多久,我就看到一个群里有人拿她孩子的照片说是自己孩子,当时我都惊呆了。还有朋友在朋友圈晒了自己的前后照,今年初我见一个减肥广告里用了她的照片,而她知道后也完全懵了。

  越来越多的陌生人都在朋友圈里,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谁,也没来得及屏蔽,而他们却能看到我们的一举一动、吃喝拉撒、喜怒哀乐,想想也是有点恐怖了。

低头族,抬起头。

  昨天,听到车里的广播号召了一件事:低头族,抬起头。瞬间一机灵。

  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,基本上所有的人所有的时间都在刷手机,而刷朋友圈更成为了消磨时间的重点。每天无聊的时候等着朋友圈按钮上的小红点,一有更新就刷一下。

  我周围的不少人都已经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,因为把过多的时间消磨在朋友圈,让内心感觉痛苦又后悔,甚至于让自己感到无力和无能。平时口口声声说自己特别忙,没时间学习,没时间相亲,但朋友圈刷起来一点都不手软。

  我也关闭过几次朋友圈,但没多久又忍不住打开了。有时候就是想发点什么,其实这是一种害怕别人不关注自己、不知道自己的小心理罢了。

  现在,我不会再为了小红点的出现而刷朋友圈,也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了,也有时间学习看书上课了,也看不到别人过得比自己潇洒了,非常爽。

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

  最近一段时间翻朋友圈,发现好多人都消失了。开始以为是不是我太不要脸了,都删了我了。

  结果打开还是能看到一两条信息,但也就那么几条就没有了。不可能大家都闲得删了自己的朋友圈,只可能是关闭了。

  我下载了新的微信,果然新增了只允许朋友查看自己近三天的内容。我自己也在前不久只允许展示半年的朋友圈,其他全部关闭了。

  其实,不是大家不看朋友圈了,而是不想看了,也不想发了,心累。

本以为能过上高效人生,结果过上了越来越萎靡的人生。

  去年特别提倡碎片化这个概念,很多人趋之若鹜,简直是让自己过上高效人生的圣经。但实践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了,碎片化的学习,不仅让自己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找不着北,同时也把自己整块的时间都碎掉了。

  更重要的是,现在太多东西手机上可以搞定,于是,上下班路上、等吃饭的时候、排队的时候都拿出手机看两眼。最后,碎片化学习了多少不知道,反倒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了。

  手机依赖症是个太可怕的事情了,不仅消耗了时间,更吸走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和精气神。就拿我自己来说,如果今晚没事儿躺着刷手机,通常能刷到睡觉的前一刻。

  本来打算一晚上看看书上上课,结果什么都没看,还特别累,身体累眼睛累,睡觉的时候心里还特别懊恼。但看了一晚上手机里的碎片化信息,得到了什么呢?什么都想不起来。

  注意力分散了太多,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,碎片化信息的真假程度也越来越难以辨认。本以为能靠科技进步过上高效人生,结果过上了越来越萎靡的人生。

陌生人越来越多,发朋友圈越来越不安全。

  朋友圈里一定是朋友吗?太多的人已经涌入了朋友圈,800里开外的小卖店收钱也加个微信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好朋友没坏心,自己发的内容也不想让所有人都看得到。

  经历了碎片化学习的谎言,现在越来越多地给自己制造整块的时间来做事,尽可能地少关注手机。比如说:

每周末给自己制定下一周的日程表,详细写好每天都要去做什么。带孩子,上课,学习,读书,写文章,什么都不耽误。

利用番茄学习法工作,每25分钟休息5分钟。

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,涉猎不同的领域,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。

手机打开声音,有响声的时候再看。没声音提示就不要看手机,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以外的地方。

每年给自己找一些大目标,比如读一个学位,装修,上十门课程等等。

返璞到十年前没手机的生活方式里,用笔记录生活,而不是用手机记录,可以看到自己现在写字有多丑。

读书读书读书,不是用手机读书。

  科技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,但也惯出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坏毛病。自控能力差的时候,就用最简单的办法来强制自己试试看。

  用手机做有价值和有用的事情,而不是无尽地消磨自己的精气神。

  我们一起,共勉吧。

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
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关闭朋友圈?

  太多的人与人之间,只不过点头之交,甚至见都没见过,或者也就说过一句话,说完也忘了删掉,就留在了几百几千人的通讯录里,找也找不见,但是你发的所有的内容都会被他们看见。

  现在大家都学会了截图,你以为发布的内容挺好玩的,但保不齐成了一个大热点新闻的段子。以前老见人晒孩子,现在也越来越少了,因为实在是太不安全了。

  有个朋友生了混血的孩子,觉得好玩,晒了几张在朋友圈。没多久,我就看到一个群里有人拿她孩子的照片说是自己孩子,当时我都惊呆了。还有朋友在朋友圈晒了自己的前后照,今年初我见一个减肥广告里用了她的照片,而她知道后也完全懵了。

  越来越多的陌生人都在朋友圈里,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谁,也没来得及屏蔽,而他们却能看到我们的一举一动、吃喝拉撒、喜怒哀乐,想想也是有点恐怖了。

低头族,抬起头。

  昨天,听到车里的广播号召了一件事:低头族,抬起头。瞬间一机灵。

  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,基本上所有的人所有的时间都在刷手机,而刷朋友圈更成为了消磨时间的重点。每天无聊的时候等着朋友圈按钮上的小红点,一有更新就刷一下。

  我周围的不少人都已经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,因为把过多的时间消磨在朋友圈,让内心感觉痛苦又后悔,甚至于让自己感到无力和无能。平时口口声声说自己特别忙,没时间学习,没时间相亲,但朋友圈刷起来一点都不手软。

  我也关闭过几次朋友圈,但没多久又忍不住打开了。有时候就是想发点什么,其实这是一种害怕别人不关注自己、不知道自己的小心理罢了。

  现在,我不会再为了小红点的出现而刷朋友圈,也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了,也有时间学习看书上课了,也看不到别人过得比自己潇洒了,非常爽。

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

  最近一段时间翻朋友圈,发现好多人都消失了。开始以为是不是我太不要脸了,都删了我了。

  结果打开还是能看到一两条信息,但也就那么几条就没有了。不可能大家都闲得删了自己的朋友圈,只可能是关闭了。

  我下载了新的微信,果然新增了只允许朋友查看自己近三天的内容。我自己也在前不久只允许展示半年的朋友圈,其他全部关闭了。

  其实,不是大家不看朋友圈了,而是不想看了,也不想发了,心累。

本以为能过上高效人生,结果过上了越来越萎靡的人生。

  去年特别提倡碎片化这个概念,很多人趋之若鹜,简直是让自己过上高效人生的圣经。但实践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了,碎片化的学习,不仅让自己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找不着北,同时也把自己整块的时间都碎掉了。

  更重要的是,现在太多东西手机上可以搞定,于是,上下班路上、等吃饭的时候、排队的时候都拿出手机看两眼。最后,碎片化学习了多少不知道,反倒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了。

  手机依赖症是个太可怕的事情了,不仅消耗了时间,更吸走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和精气神。就拿我自己来说,如果今晚没事儿躺着刷手机,通常能刷到睡觉的前一刻。

  本来打算一晚上看看书上上课,结果什么都没看,还特别累,身体累眼睛累,睡觉的时候心里还特别懊恼。但看了一晚上手机里的碎片化信息,得到了什么呢?什么都想不起来。

  注意力分散了太多,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,碎片化信息的真假程度也越来越难以辨认。本以为能靠科技进步过上高效人生,结果过上了越来越萎靡的人生。

陌生人越来越多,发朋友圈越来越不安全。

  朋友圈里一定是朋友吗?太多的人已经涌入了朋友圈,800里开外的小卖店收钱也加个微信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好朋友没坏心,自己发的内容也不想让所有人都看得到。

  经历了碎片化学习的谎言,现在越来越多地给自己制造整块的时间来做事,尽可能地少关注手机。比如说:

每周末给自己制定下一周的日程表,详细写好每天都要去做什么。带孩子,上课,学习,读书,写文章,什么都不耽误。

利用番茄学习法工作,每25分钟休息5分钟。

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,涉猎不同的领域,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。

手机打开声音,有响声的时候再看。没声音提示就不要看手机,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以外的地方。

每年给自己找一些大目标,比如读一个学位,装修,上十门课程等等。

返璞到十年前没手机的生活方式里,用笔记录生活,而不是用手机记录,可以看到自己现在写字有多丑。

读书读书读书,不是用手机读书。

  科技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,但也惯出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坏毛病。自控能力差的时候,就用最简单的办法来强制自己试试看。

  用手机做有价值和有用的事情,而不是无尽地消磨自己的精气神。

  我们一起,共勉吧。

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
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关闭朋友圈?

  太多的人与人之间,只不过点头之交,甚至见都没见过,或者也就说过一句话,说完也忘了删掉,就留在了几百几千人的通讯录里,找也找不见,但是你发的所有的内容都会被他们看见。

  现在大家都学会了截图,你以为发布的内容挺好玩的,但保不齐成了一个大热点新闻的段子。以前老见人晒孩子,现在也越来越少了,因为实在是太不安全了。

  有个朋友生了混血的孩子,觉得好玩,晒了几张在朋友圈。没多久,我就看到一个群里有人拿她孩子的照片说是自己孩子,当时我都惊呆了。还有朋友在朋友圈晒了自己的前后照,今年初我见一个减肥广告里用了她的照片,而她知道后也完全懵了。

  越来越多的陌生人都在朋友圈里,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谁,也没来得及屏蔽,而他们却能看到我们的一举一动、吃喝拉撒、喜怒哀乐,想想也是有点恐怖了。

低头族,抬起头。

  昨天,听到车里的广播号召了一件事:低头族,抬起头。瞬间一机灵。

  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,基本上所有的人所有的时间都在刷手机,而刷朋友圈更成为了消磨时间的重点。每天无聊的时候等着朋友圈按钮上的小红点,一有更新就刷一下。

  我周围的不少人都已经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,因为把过多的时间消磨在朋友圈,让内心感觉痛苦又后悔,甚至于让自己感到无力和无能。平时口口声声说自己特别忙,没时间学习,没时间相亲,但朋友圈刷起来一点都不手软。

  我也关闭过几次朋友圈,但没多久又忍不住打开了。有时候就是想发点什么,其实这是一种害怕别人不关注自己、不知道自己的小心理罢了。

  现在,我不会再为了小红点的出现而刷朋友圈,也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了,也有时间学习看书上课了,也看不到别人过得比自己潇洒了,非常爽。

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

  最近一段时间翻朋友圈,发现好多人都消失了。开始以为是不是我太不要脸了,都删了我了。

  结果打开还是能看到一两条信息,但也就那么几条就没有了。不可能大家都闲得删了自己的朋友圈,只可能是关闭了。

  我下载了新的微信,果然新增了只允许朋友查看自己近三天的内容。我自己也在前不久只允许展示半年的朋友圈,其他全部关闭了。

  其实,不是大家不看朋友圈了,而是不想看了,也不想发了,心累。

本以为能过上高效人生,结果过上了越来越萎靡的人生。

  去年特别提倡碎片化这个概念,很多人趋之若鹜,简直是让自己过上高效人生的圣经。但实践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了,碎片化的学习,不仅让自己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找不着北,同时也把自己整块的时间都碎掉了。

  更重要的是,现在太多东西手机上可以搞定,于是,上下班路上、等吃饭的时候、排队的时候都拿出手机看两眼。最后,碎片化学习了多少不知道,反倒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了。

  手机依赖症是个太可怕的事情了,不仅消耗了时间,更吸走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和精气神。就拿我自己来说,如果今晚没事儿躺着刷手机,通常能刷到睡觉的前一刻。

  本来打算一晚上看看书上上课,结果什么都没看,还特别累,身体累眼睛累,睡觉的时候心里还特别懊恼。但看了一晚上手机里的碎片化信息,得到了什么呢?什么都想不起来。

  注意力分散了太多,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,碎片化信息的真假程度也越来越难以辨认。本以为能靠科技进步过上高效人生,结果过上了越来越萎靡的人生。

陌生人越来越多,发朋友圈越来越不安全。

  朋友圈里一定是朋友吗?太多的人已经涌入了朋友圈,800里开外的小卖店收钱也加个微信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好朋友没坏心,自己发的内容也不想让所有人都看得到。

  经历了碎片化学习的谎言,现在越来越多地给自己制造整块的时间来做事,尽可能地少关注手机。比如说:

每周末给自己制定下一周的日程表,详细写好每天都要去做什么。带孩子,上课,学习,读书,写文章,什么都不耽误。

利用番茄学习法工作,每25分钟休息5分钟。

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,涉猎不同的领域,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。

手机打开声音,有响声的时候再看。没声音提示就不要看手机,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以外的地方。

每年给自己找一些大目标,比如读一个学位,装修,上十门课程等等。

返璞到十年前没手机的生活方式里,用笔记录生活,而不是用手机记录,可以看到自己现在写字有多丑。

读书读书读书,不是用手机读书。

  科技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,但也惯出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坏毛病。自控能力差的时候,就用最简单的办法来强制自己试试看。

  用手机做有价值和有用的事情,而不是无尽地消磨自己的精气神。

  我们一起,共勉吧。

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
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关闭朋友圈?

  太多的人与人之间,只不过点头之交,甚至见都没见过,或者也就说过一句话,说完也忘了删掉,就留在了几百几千人的通讯录里,找也找不见,但是你发的所有的内容都会被他们看见。

  现在大家都学会了截图,你以为发布的内容挺好玩的,但保不齐成了一个大热点新闻的段子。以前老见人晒孩子,现在也越来越少了,因为实在是太不安全了。

  有个朋友生了混血的孩子,觉得好玩,晒了几张在朋友圈。没多久,我就看到一个群里有人拿她孩子的照片说是自己孩子,当时我都惊呆了。还有朋友在朋友圈晒了自己的前后照,今年初我见一个减肥广告里用了她的照片,而她知道后也完全懵了。

  越来越多的陌生人都在朋友圈里,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谁,也没来得及屏蔽,而他们却能看到我们的一举一动、吃喝拉撒、喜怒哀乐,想想也是有点恐怖了。

低头族,抬起头。

  昨天,听到车里的广播号召了一件事:低头族,抬起头。瞬间一机灵。

  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,基本上所有的人所有的时间都在刷手机,而刷朋友圈更成为了消磨时间的重点。每天无聊的时候等着朋友圈按钮上的小红点,一有更新就刷一下。

  我周围的不少人都已经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,因为把过多的时间消磨在朋友圈,让内心感觉痛苦又后悔,甚至于让自己感到无力和无能。平时口口声声说自己特别忙,没时间学习,没时间相亲,但朋友圈刷起来一点都不手软。

  我也关闭过几次朋友圈,但没多久又忍不住打开了。有时候就是想发点什么,其实这是一种害怕别人不关注自己、不知道自己的小心理罢了。

  现在,我不会再为了小红点的出现而刷朋友圈,也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了,也有时间学习看书上课了,也看不到别人过得比自己潇洒了,非常爽。

展开阅读全文

页面更新:08-17

标签:

推荐阅读:
友情链接:
免责声明:

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,仅用于学习交流。如有版权问题,请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

© CopyRight 2020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 Powered By 懂视觉

Top